政策可行性分析

政策可行性分析共分為政治、法令、技術、行政、財務及經濟可行性等6項

  1. 政治可行性
    • 釐清政策利害關係人:每項替選政策都可列舉出許多利害關係人,例如: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利害關係人可能包括環保團體、議員、黨團、縣長、環保單位、鄉長、村里長、民眾等。
    • 分析利害關係人的立場與意見:利害關係人基於其立場可能贊成或反對該項政策,例如:環保團體關注決策分享、授權賦能,工商團體關心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等。
    • 連接政策推動夥伴關係:策略規劃者必須注意4種影響政府與社會夥伴關係建立的情境變數,包括決定權的性質(民主或行政指導)、夥伴間信任的程度、法制結構與管制,以及政策本身的性質(管制或是非管制)。
    • 政策推動的跨域協調:
      • (1)關注遊戲規則的制定
      • (2)降低過度的互賴與控制
      • (3)尋找雙贏的合作機會
      • (4)縮減政策推動的時程等。
  2. 法令可行性
    • 法令(含法律與行政命令,例如:環境影響評估法及其施行細則)可行性是政策推動的必要條件之一
    • 「政策的內容應符合既有法令的規範。」
  3. 技術可行性:「推動政策所需的科技、工程或行政等技術是否已成熟可行。」
  4. 行政可行性:公共政策的推動需行政資源的配合,例如:行政協調、人力、專業的支持,均為行政可行性衡量的重點。
  5. 財務可行性:政策制訂當然涉及預算額度,需要進行財務的可行性分析。
  6. 經濟可行性:政策制訂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須符合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的結果,期能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益。成本效益分析可作為政策財務可行性分析的一項重要工具,以推動經濟發展與大型興建工程(尤其是有營運需求者)的相關政策,較為適用,並非所有政策都適合應用量化的成本效益分析。


針對「青年返鄉從農計畫」之政策可行性分析
  • (一)政治可行性:針對本計畫之利害關係人,即有意從事農業之青年人(標的人口)及農村現有務農人員、農地所有權人、農藥商等,對其利害關係分析後,青年返鄉務農後,將帶動農村經濟、活絡農業發展,相關議題設定者如立法委員等,應不會反對,故具有可行性。
  • (二)法令可行性:推動本計畫並不會違反現有法令規範,故具有可行性。
  • (三)技術可行性:推動本計畫所需之技術目前均已成熟,故具有可行性。
  • (四)行政可行性:農委會欲推動本計畫,其人力稍有不足,惟可透過跨域協調地方政府農業局或農會支援,故可行性應無問題。
  • (五)財務可行性:推動本計畫需補助青年創業基金或推廣研習經費,相關經費如獲行政院同意支持,其可行性應無問題。
  • (六)經濟可行性:即進行成本效益分析(CBA),本計畫有可能投入金額低於其經濟效益,故可行性有待研究。
  • 經上述分析後,若行政院允諾支援預算財源,另考量公共政策並非全以成本效益作考量,尚須衡量整體社會需求及公共利益,故針對本案,我會向長官報告具有政策可行性,並擬訂政策說帖,據以推動執行。
可行性評估
  • 1.政治可行性:就臺灣未來農業發展的展望, 行政部門及立法部門均對這項政策表示支 持,有利於青年返鄉投入農業之推動。
  • 2.法令可行性:為使返鄉青年可順利務農,可 修改相關土地法令(如農業發展條例)使青 年能以租賃、購買等方式取得農作用地。 
  • 3.技術可行性:就專業技術不足部分,可透過 各農業試驗所或地區農會的技術指導,讓青 年農民能學習專業知識技能。 
  • 4.行政可行性:可透過各地區農會系統組織產 銷班,提供行政支援及技術指導,同時也可利用農會固有的產銷行政資源協助青年行銷推廣農產品。 
  • 5.財務可行性:政府可透過相關金融機構(如 農民銀行、土地銀行或農會)開辦低利貸款方案,使青年能獲得資金挹注購置土地或農 具。 
  • 6.經濟可行性:古諺「農業為立國之本」,發 展國家經濟亦不能忽略農業所可能帶來的影響,臺灣地狹人稠,農業自給率之提升攸關 國家安全甚鉅。 
  • 7.環境可行性: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變遷,投 入農業人口的增加對未來臺灣自然生態的保存及動植物的保育有極正面之影響,有利臺 灣土地永續經營發展。
可行性評估
  • (一)政治的可行性:農業建設屬基礎建設,且臺灣農業的發展技術先進,惟政策規劃尚不完善,致農業面臨人力斷層現象,此為全民關心的問題,較無衝突產生,政治可行性應無爭議。
  • (二)技術可行性:本返鄉從農計畫在技術面需透過農業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及經濟部之指導,包括農業技術及產銷合作,另外可能需要社會團體或農民技術經驗之傳承分享,此部分雖比較複雜,但執行並不難,須有系統整合,尋求支援、協助、跨域合作。
  • (三)行政可行性:行政作業如計畫擬訂、說明會、文書作業、相關會議、資訊平臺建置、文件紀錄等,需要人力投入,行政作業難度應可應付。
  • (四)法令可行性:本案之決策點在行政院,行政院通過並整合各相關部會意見及資源獲得支持,於立法院報告及預算通過即可實施。
  • (五)財務可行性:本案須提供從農資金及土地取得,政府提供低利率貸款或低價土地租賃,以鼓勵青年返鄉從農,建議分期辦理,視執行成效再灌注資金,較為妥適。
  • (六)經濟可行性:臺灣農產品品質優良廣受喜愛,惟經濟規模及行銷推廣尚須加強,本案有整體思維、多重手段,推動成功對我國之農業經濟將大有發展,經濟上之成本效益樂觀。


政策可行性分析:
  • (一)政治可行性:先釐清利害關係人的背景關係,如青年返鄉從農,一方面可予老農喘息的空間,也可使青年有正當的工作,又可使農地農用,對於環境的維護有相當的助益,民意代表應也樂觀其成。
  • (二)法令可行性:此項政策與目前的法令應無違背之處,惟須訂定相關的實施細則。
  • (三)行政可行性:行政上的夥伴,如縣市政府、農會等均有適當的人力與技術配合本項政策的實施。
  • (四)技術可行性:我國原先的農業技術即十分精進,早期甚至還至國外教導務農,輔以原有農家的協助,技術上應沒問題。
  • (五)財務可行性:此項政策須籌措部分經費,惟為促進臺灣農業的發展,應可行。
  • (六)經濟可行性:從成本效益來看,提高農業發展,進而減少農地非農用的問題,乃至從成本效能來看,皆屬可行。

可行性評估
  • 1.政治可行性:青年在畢業後面臨都市工作困難、薪資水準低等困境,而農村勞動人口老化,人力出現斷層,此「青年返鄉從農計畫」可為我國農村注入新動力,無關政治與藍綠;可行。
  • 2.法令可行性:農委會應及早建立協助農民之機制及補助辦法,如可加強對於「新農人」給予「農創貸款」,立意更佳;可行。
  • 3.技術可行性:農委會可協調當地農會或產銷班協助新農人之農業技術;經濟部亦可跨域提供「網路銷售平臺」之技術輔導;可行。
  • 4.行政可行性:做不做存乎一心,政府應齊心努力;可行。
  • 5.財務可行性:所花費計畫成本,包括行銷、規劃、執行等,恐需數十億至數百億之規模,宜先與財政部、國發會跨機關研商,並尋求行政院協助;尚屬可能。
  • 6.經濟可行性:「青年返鄉從農計畫」解決了青年失業問題,但農業是高度勞力密集產業,能創造之經濟效益有限,如何轉型加值才是關鍵;尚屬可行。




可行性評估
  • (一)行政可行性:透過各縣市政府農業局,協調地政、金融機構、農會……等,共同推廣,具可行性。
  • (二)政治可行性:青年從農政策,可獲各政黨及政治聯盟(如:農村陣線聯盟)支持,具可行性。
  • (三)法律可行性:推動的政策手段均屬法律規範之範圍,可獲立法機關支持,具可行性。
  • (四)財務可行性:農委會編列預算執行宣導等事項,財務負擔不大,具可行性。
  • (五)經濟可行性: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宣傳效益,具可行性。
  • (六)技術可行性:我國農業技術優良,透過學術指導,提升農民技術,具可行性。

0 意見:

張貼留言